“眼轴每长一毫米,近视度数增加约300度。”中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赵岐的这句话,揭示了近视防控的严峻性与精确性,也点出了这场“视力保卫战”的关键所在。
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“高发病率、高度近视占比高、发展速度快、低龄化”的挑战,近日,中山爱尔眼科与中山市实验小学正式签约合作,启动一项为期三年的“深度实验”。
双方将以三年级9个班为试点,通过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屈光发育档案。目标直指三大核心:遏制近视率上升、延缓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、构建全覆盖防控体系,力求将实验小学打造为区域近视防控的“示范田”。
实验小学成为爱尔眼科医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共建单位。 叶志文摄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困局与破局
当“常规手段”遇上“专业渴求”
课间十分钟,伴随着广播里悠扬的音乐,孩子们整齐地做着眼保健操。这熟悉的一幕,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校园记忆。然而,仅靠传统的护眼方式,似乎已无法阻挡“小眼镜”们越来越多的趋势。
“虽然我们也有常规的眼保健操,常规的近视防护的一些办法,但还是感觉办法不够专业、不够到位。”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王文儒坦言其焦虑与无奈。
这种“不专业感”,源于对复杂眼健康问题的认知鸿沟。学校虽具备教育专业性,但在学生视力健康这个医学领域,亟须专业力量的注入。
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”王文儒这句话,点明了此次合作的核心。破局点,选择在三年级9个班进行试点。
这背后是深思熟虑的策略:既要避免全面铺开可能带来的资源分散和管理压力,又要确保试点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。
近日,中山爱尔眼科与中山市实验小学正式签约合作,启动一项为期三年的“深度实验”。叶志文摄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精准与预见
从“模糊担忧”到“数据导航”
防控近视,关键在于一个“早”字。如何实现?中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赵岐给出了一个硬核而形象的答案:建立屈光发育档案,让孩子的视力变化“有据可查”。 “小朋友刚出生时,眼球前后直径只有17个毫米,到18岁发育停止时,应该是24个毫米。”赵岐用一组精准的数据,阐明了眼睛的生长发育规律,“在这发育过程中,你的眼轴发育得比别人长了,你长一毫米你就有300度的近视。”
这短短一毫米和300度的关联,将抽象的“近视”概念具象化。这意味着,近视防控不再仅仅是检查视力表上那模糊的“E”字方向,而是转变为对眼轴长度这一关键指标进行毫米级的精密追踪。
中山爱尔眼科将为实验小学全体学生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动态屈光发育档案,每学期追踪屈光度、眼轴长度等数据。这套档案,如同一张眼睛的“生长发育地图”,让潜在的风险无所遁形。
基于这张“地图”,学校将对不同视力情况的孩子们开展精准分类管理。校长王文儒介绍,他们将根据视力检测结果,把学生分为三类:已近视的、处于近视边缘的、有视力储备尚未近视的。“针对这三类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,分别进行专业的指导,告诉你近视了应该怎么去做,没有近视你应该怎么去做。”
特别是对于“假性近视”的筛查与干预,成为此次合作的亮点。赵岐解释,假性近视是眼轴发育正常但调节力过强导致的,“把这部分孩子筛出来并及时干预,让他们不再发生真性近视,是我们减少近视发生率的主要方法。”
这种从“治已病”到“治未病”的转变,正是精准防控的价值所在。
中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赵岐现场开讲。叶志文摄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契约与共责
一纸协议背后的四方联动
签约仪式上,校长王文儒与中山爱尔眼科医院总经理王群郑重签署合作协议。这一纸契约,凝聚的不仅是双方的责任,更串联起一个由医生、学校、家庭和学生共同组成的“视力健康共同体”。
医生的角色,从远端的诊疗者,变为深度的参与者。院长赵岐不仅被聘为学校的近视防控顾问,他的团队还将定期进驻校园。未来,他的团队将为学生、老师和家长带来不同深度的讲座,让防治近视成为多方共识。
学校的责任,则从宏观管理落到了微观激励。王文儒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激励方案:“一个学期之后我们通过数据比对,看哪个班近视率有降低,哪些同学视力有好转,我们就表扬这些做得好的班级和同学。”这意味着,班级的荣誉榜上,不仅会有学习成绩、卫生流动红旗,未来还可能增添一面“视力守护优胜旗”,这将极大激发班级的内部监督与互助动力。
而家庭,也不再是信息孤岛。所有在校园内采集到的数据和建议,都将通过学校这座桥梁,精准传递到家长手中,指导家庭内部的用眼环境改造和行为监督,形成“校测+家查”的闭环。
中山爱尔眼科医院总经理王群表示,他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树立标杆,“探索出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校园近视防控新模式”,最终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联动。
“我们希望实验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入校时有双明亮的眼睛,离开小学毕业时,同样他的眼睛还是明亮的。”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王文儒的这句朴素愿望,道出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声。
这场围绕“一毫米”的视力保卫战。其最终成果,或将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。